当前位置:清歌>历史军事>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> 第二百六十四章 我翁,知院罩的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六十四章 我翁,知院罩的(1 / 3)

第265章我翁,知院罩的

庆历二年三月,京西北路颍州汝阴县。

新任汝阴县令是今年年初过来任职,此人是今年考中的进士,名字叫李孝基,才二十一岁,做了大半年将作监丞观政,然后授予汝阴知县。

此刻他缓步于衙中,眉头紧锁。

汝阴不止是一个县,同时还是颍州治所,因此州府衙门这边能够直接管辖到他头上。

刚刚他去州府县衙开会。

会上当着前来巡视的京西北路巡查御史的面,颍州知州白志鹏义正言辞地表达了朝廷的新政,并且要求各县县令、县丞都必须严厉完成。

然而散会之后,白志鹏却找到了李孝基,暗示他一些事情。

或者说也谈不上暗示,就是一些官场较为常见的话术,颇有点敲打敲打的意思。

李孝基是个聪明人,他来前隐瞒了背景,也并没有四处张扬,所以世人都不知道他是李迪的孙子。

从白志鹏的话术当中,他能够听得出来,对方似乎是在暗示他要自己站队。

当时李孝基俨然一副官场新人的模样,唯唯诺诺,装傻充愣,好像完全听不懂对方的意思,算是这样糊弄过去了。

只是对方的态度却让李孝基有些不解。

按理来说,堂堂一地知州,州府的一把手,除了上级部门以外,连州府通判都不能与之抗衡,为什么要让人站队呢?

真是让人想不明白。

正在这个时候,外面衙役来通知,说各地乡的里正、户长都已经到齐了。

想不明白李孝基索性就不想,先去做正事。

当下他就去下达新政命令。

三月份差不多平安无事,这一个月来李孝基走遍各地乡野,四处宣传朝廷新政,无数百姓为之欣喜若狂,德政遍布四方。

此次大量苛捐杂税取消下,农业税只有819万贯,比之去年的3632万贯直接减少了接近五分之四,按照两税改制,其中七成为国税送去中央,三成为地税留在地方。

这也就意味着今年实际农业税大概在1200万贯左右,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一,直接为农民减去了三分之二的负担。

因此一时可谓是百姓与地主的狂欢。

也让很多地主乐于与朝廷配合,在地方官府查隐户隐产的时候,主动如实交代。

哪怕有一些人能够意识到这样做很可能会为将来带来危机,比如朝廷在查清楚你的产业之后,突然提高税率,让你多交税。

但在朝廷近乎半威胁的情况下,大部分地主还是选择合作。

只有极少数地主选择干坏事,如一些偏远山区的地主,选择继续隐户隐产,不拿朝廷的政令当一回事,甚至还有和里正、户长隐瞒新政消息,搜刮百姓钱财者。

汝阴县地处于河南平原,自古以来就是产粮重地,有小汝水、颖水等几条河流途径县内,水资源丰富,农田数量也非常多。

由于不像江西、湖南、广州、广西、四川那么多山地,所以任务传达还是非常顺利。

很快全县百姓都知道了这个消息,振奋人心。

等到五月份的时候,这一日李孝基正在衙门里办公,忽然就听到衙役来说,州府衙门叫他过去一趟。

李孝基纳闷,便也没有耽搁,出了府邸往州府衙门去了。

此时州府衙门当中,白志鹏正好整以暇地坐着,他的旁边坐着个穿着绫罗绸缎的胖子,胖子说道:“大兄,这人会听话吗?”

“放心,试探过几次,大抵就是个刚入官场的傻楞,连哄带骗,大抵也就没事了。”

白志鹏笑道:“何况你兄长要拿捏个县令还是轻松的。”

“那就全靠兄长了。”

胖子笑道。

他叫白志远,是白志鹏的亲弟弟。

后世人以为宋朝官员个个都清正廉洁,靠着高工资高福利享乐。

但实际上高工资高福利不假,可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,因此当时的大官往往都会安排亲属、仆从经商,谋取暴利。

只是有一点好处就是宋朝的官员、士绅都集体纳粮交税。

不至于像明清那样,只要考中了举人以上,就会免除一定税收,造成投献问题严重,使得大量农民把土地挂靠在举人进士名下,以此避税,造成税收不上来的情况。

然而今年的新商税就比较麻烦,由于是累进税,像白志远这样做生意一做就是十几万贯的大买卖,税率居然比以前还高了不少。

虽然好处也有,那就是不用提前交税。可看着比往年还要重的税纳出去,白志远当然有些不甘心。

而且往年他靠着兄长打点就经常偷税漏税,甚至还出现过依仗兄长权势,强买强卖的事情发生,只是恰好当年赵骏出巡的时候,白志鹏不在颍州任职,在四川做判官。

等赵骏去四川的时候,又运气非常好的遇到了吏部磨勘调任,把他从四川调到了赵骏才查过的淮南,去年又调到了京西北路,真就是撞上大运。

所以白志鹏兄弟虽然知道赵骏的厉害,可抱着侥幸心理,素来都是无法无天,依旧干着瞒天过海的事情,以为没有人发现。

不过有一说一,到现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